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看邵武】《福建日报》《学习强国》《海博TV》《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发布邵武消息

邵武融媒 2023-11-10

 纵览邵武动态 关注新闻热点 
9月18日-9月25日

上级媒体聚焦邵武

发布报道

其中,《学习强国》上稿5条,《新华社客户端》上稿3条,《福建日报》上稿8篇,《新福建》上稿5条,《东南网》上稿8篇,《闽北日报》上稿6篇。 
下面,请随小编看亮点

9月19日 《学习强国》《新华社客户端》《福建日报》《新福建》《东南网》报道《福建:吃竹 用竹 写好竹子的“四篇文章”》。

福建:吃竹 用竹 写好竹子的“四篇文章”

位于邵武的福人集团森林工业有限公司利用竹屑、竹刨花等下脚料,生产无醛竹刨花板等绿色产品。


大毛竹可生产竹条压竹胶板、家庭筷和精美的竹家具,小毛竹可拉丝生产一次性竹筷、烧烤串,竹兜单独锯下来可做刀叉勺,竹下脚料可生产竹刨花板、活性炭、机制炭乃至种植竹荪……在邵武,人们依靠现代工业技术,实现全竹利用、全链条开发,据统计,该市的竹筷产量占全国的60%,竹勺(铲)占全国产量的90%,毛竹资源利用率达100%。邵武市竹产业协会会长吴裕富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在邵武从事竹制品加工经营。近日,他告诉记者,在竹产业的原始阶段,山上的竹子除了直接做脚手架,就是手工把中间的部分破成篾片、竹片,编成篾席、土箕、脚手架片,其他都烂在山上,利用率不到40%。2000年后,竹加工厂增加很多,品种不断丰富。后来,邵武竹拉丝厂急增至100多家,竹加工产业链初步实现上下游配合。2016年,全国唯一一条百分百以竹拉丝下脚料为原料的竹刨花板生产线在福人集团森工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每年可消耗近20万吨下脚料。自此,竹“垃圾”变成抢手货,且价格逐年提高。据悉,邵武是我国毛竹重点产区,有67.3万亩毛竹林,立竹量达1.35亿株。丰富的竹林资源吸引了众多竹加工企业在这里集聚,292家竹加工企业每年消耗毛竹5500万根,邵武成为周边乃至全国竹原料集散地和竹材加工核心生产基地。竹家具、竹筷、竹菜板、竹棋盘棋具、竹高尔夫球钉、竹炭等1000多种竹制产品应有尽有,2022年,全市实现竹产业产值63.1亿元。但是,作为国内最大的竹材初加工基地和竹材精深加工原料供应基地,邵武竹产业还存在上游粗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终端产品企业较少、拥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不足的问题。“目前,邵武竹加工龙头企业主要有味家公司、杜氏木业、诚安蓝盾、正标、福临等。”邵武市林业局副局长张世诚说,2022年,邵武市政府出台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等政策,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补助竹山培育、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全力培育竹产业链上的更多“冠军”。除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外,自2015年起,邵武市成功举办了四届“张三丰杯竹产业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吸引了众多境内外优秀设计单位和独立设计师参加。依托大赛平台,让设计成果通过竹制品企业实现转化与深度开发,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带来更强竞争力和更高附加值。2021年,邵武市率先引进并实施了“E知竹网”产业互联网平台,将产业互联网和金融互联网深度结合渗透到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当中。2023年,业态布局全、结构设计巧、科技含量高的全国最大的竹产业综合性平台“武夷竹立方”生态科创馆正式开馆,开馆当日国内外20家知名企业现场签约订货,成交金额达2.27亿元,7家直播企业入驻,单日直播销售额约300万元。同时,围绕补链延链强链目标,邵武紧抓“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的产业发展机遇,做实做好“一根竹”文章。近日,在拿口镇小微园区,由邵武市兴达竹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与施工,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80平方米的三层竹楼主体结构已基本组装完成。此次三层竹楼的重新组装是装配式竹楼异地转移的一次成功尝试。“2012年,我们开始和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木材研究所合作,逐步往竹材结构方向研发,使竹材能够应用到建筑上。”兴达竹业总经理吴敏达说。


9月19日 《学习强国》《福建卫视新闻》报道《全国首单茶树碳汇储量指数保险在邵武签约》。

9月21日 《学习强国》《福建日报》头版、《新福建》《东南网》报道《从“穷山村”到“明星村”》。

从“穷山村”到“明星村”龙斗村村口 余晓勤 摄九月,暑气未退。革命老区村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风光秀丽,辖区内的云灵山景区在上周末迎来近2000名游客,高空滑索、飞拉达攀岩、森林游憩、温泉水疗等项目热度不减,大家尽情享受拥抱自然的乐趣。作为村里引进的龙头旅游项目,云灵山景区运营近十年来,游客接待量增长了近五倍,今年还上榜福建省职工疗休养示范基地名单。过去,龙斗村靠“砍树”过生活。1998年1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龙斗村调研,为当地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龙斗村坚定走上了吃“生态饭”的路子。如今的龙斗村,环境友好型项目不断增加,绿色和美家园的目标接连实现。连续6年,龙斗村村集体收入稳定在10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曾经的“穷山村”何以蜕变为“明星村”?近日,记者走进龙斗村,探寻当地舞好“龙头”的密码。理念之变——从砍树到生态发展龙斗村位于富屯溪畔,有564户2200多人口,拥有林地面积8.7万亩。从邵武市区出发,沿国道316线前行15公里便可抵达。车行龙斗,目之所及皆是绿意。远山如黛,郁郁葱葱,村舍参差,文化墙、步道、凉亭、地坪、荷塘等错落有致,构成一幅“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画卷。“今日的龙斗美不胜收,和以前相比可谓焕然一新。”邵武市水北镇党委书记游立寿感慨地说,过去当地人“吃饭靠吃山、收入靠砍树”,没钱用了,招标采伐一片山场,一年又可以对付过去。在村中心的古樟树下,龙斗村老支书冯开云讲起往事。“从前我们这有‘借寿’习俗,就是剥一片树皮回去,讨一个‘长寿’的吉利。这棵老樟树差点就要枯死了,还好发展理念及时转变,让这棵古树‘枯木又逢春’了。”1998年1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龙斗村调研,为当地发展擘画了蓝图。龙斗人深受鼓舞,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勇毅前行,培壮绿水青山,建成和美家园。古樟树下的巨石,写着“龙斗、龙斗,要做龙头”。这是当地人的发展目标,也见证着25年来龙斗向绿而兴的转变。站在大石头前,游立寿细数这些年来的变化:“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摒弃,大家不再砍树谋生、剥树祈福了,而是保护树木、保护环境。”理念变了,发展之路也变了。村里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农业,从资源闲置到盘活开发,从单家独户到龙头引领,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龙斗也蜕变成先进典型村,先后获评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成为省级文明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意识到不能‘坐吃山空’后,龙斗狠下功夫,首先从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入手,相继实施了农房立面改造、缆线下地、道路白改黑、台湾团队乡建乡创、‘五个美丽’建设等项目。历经以干净整洁为主的1.0版、以美化提升为主的2.0版到以乡建乡创为主的3.0版,美丽乡村逐渐显现。”游立寿说,伴随村子靓起来,乡风民风也持续好转,大家的精气神都提了上来。如今,护绿、转绿使龙斗村充满活力与自信。山水环绕间,农耕文化生态绿道徐徐延伸,百亩杨梅与连片稻田相映成趣。更有趣的是,稻田边上有咖啡屋,现代都市生活与传统诗意田园相融相生。发展之变——“靠山吃山”有新“吃”法“年初以来,景区接待游客量达12万人次,落差216米、全长5.2公里的峡谷漂流深受游客喜爱。”云灵山景区总经理苏耀斌告诉记者。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山村,如今用好山环水绕优势发展旅游业。近年来,龙斗村通过招商引资,把福禅溪流域资源以及2万余亩生态林资源经营权打包入股云灵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尊重生态、构建特色、连接城市为发展思路,打造了云灵山景区这个综合性、全龄化的休闲康养基地。如今,这里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还获评全国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福建省五星级森林人家等。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现在村集体每年可以获得分红20多万元。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推动了村集体增收,还带活了土特产销路,让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干、有钱赚,实实在在感受到好生态带来好日子。“眼下,我们正在着手打造一系列文旅品质提升项目。”龙斗村下派党支部第一书记游旭辉向记者细数接下来打造的项目:进行环龙斗溪湾旅游提升改造,建设2公里环溪栈道、古渡亲子沙滩运动基地、环溪湿地观光骑行道,建立龙斗农产品展示和电商直播基地,完善和提升航空运动和沙雕艺术创作研学基地……乡村文旅发展后劲十足。同时,村里还引进了中草药种植加工产业,打造美丽田园综合体项目,“靠山吃山”的新“吃”法不断涌现。产业壮起来的同时,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同样重要。“金色是生态康养旅游,白色是富硒萝卜蔬菜,红色是杨梅,黑色是中草药,绿色是花卉苗木,黄色是有机水稻,蓝色是淡水养殖和航空飞行运动……”游旭辉说,如今,龙斗的“七彩”产业带正越舞越起劲。生活之变——“钱袋子”鼓了乡风好了近日,2023南平市“251”环线和美乡村篮球赛在龙斗开赛。活动为期4天,汇集了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沿线的邵武、建阳、武夷山、光泽四个县市区的8支队伍,共计百余位乡镇运动员及裁判员参加。赛事活动是带活乡村的好方法。当地精心策划的首届龙斗夜肆活动同步举办,音乐会、后备箱夜市、龙斗乡宴、集趣街区、樵野烧烤市集等系列活动为市民游客奉上了一场盛会,邵武当地的老字号美食、地方农特产品、非遗创意产品等上百种地方特色产品集中亮相,吸引2万客流量,累计消费超600万元。近年来,龙斗村通过党建引领,深入梳理挖掘自身优势,依托好山好水发展生态产业、办好特色活动,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阔。村集体收入壮大了,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我和老婆都在承天药业上班,离家不到两里路,两个人一年工资加起来有七八万元。”龙斗村瑶理组村民王和柏,对现在的日子很知足。像王和柏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不在少数。目前,村里光花卉苗木企业就有13家,还有福建省青竹竹木业有限公司、福建承天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村民在家门口不仅能就业,还能择业。2022年,龙斗村村集体收入达18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村子发展了,要让村民受益。今年,村里筹措30万元,为60岁以上的老人缴纳医疗保险,在重阳节到来时,根据不同年龄段为老人发放300元至600元的慰问金,并对5名考上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实施奖励,着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生活好了,乡风也更和美——村里举办了“德孝节”“书香节”等文化活动,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和移风易俗专项整治。“今年7月,全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福建美丽乡村现场推进会在邵武举行,龙斗村是考察点之一,大家深受鼓舞。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宝贵经验,让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美丽经济齐头并进。”游旭辉说,当前,村史馆正加紧建设中,通过深入挖掘龙斗历史文化,讲好龙斗红色故事,激发大家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热情,共同描绘色彩斑斓的山村新画卷。位于邵武的福人集团森林工业有限公司利用竹屑、竹刨花等下脚料,生产无醛竹刨花板等绿色产品。

9月20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丰收时节看福建 | 邵武百香果丰收:满园尽是黄金果》。

在福建绵延的山区,蜜柚、龙眼一路飘香;层层梯田,成熟的水稻就像一层金色绒毯铺在上面;在辽阔的“海上牧场”,海蟹、生蚝、大黄鱼……正在从蔚蓝大海端进餐桌厨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总站推出特别节目《丰收时节看福建》,一览八闽大地的山海秋收图景,看福建绘就强农富国的新画卷。

眼下,正值百香果成熟的时节,位于福建闽北山区邵武市和平镇的百香果种植基地,迎来了大丰收,今年刚刚种下的300亩黄金百香果新品种结出了金黄色的果实,已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走进位于百香果种植基地的果园里,满眼都是成片成片金灿灿的黄金百香果,已经成熟圆润饱满的金黄色果实挂满了枝头,满园的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果香,10多名工人正在认真细致地采摘着成熟的百香果,一派甜蜜的丰收景象。
据了解,在省农科院、中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帮助下,邵武百香果种植基地经过三年的努力,研发出了“钦蜜”黄金百香果。这种百香果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还能在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下产果,并且不需要人工授粉。目前,该基地已成为福建最大的百香果和猕猴桃苗木繁育基地,今年产值可突破2000万元。

9月21日 《新华社客户端》报道《千城百县看中国|寻闽味:白包糍》。

白包糍是福建邵武的地方名小吃,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制作工序。粳米浸泡、蒸熟后,放入石臼,将其捣烂,使粳米变成米泥,再捏成小团子,包入炒好的配菜,白包糍便做好了。做好的白包糍口感丰富,吃一口软糯鲜香、回味无穷。

来源:邵武融媒综合稿

编辑:江桂煜
审核:缪顺春 李婷
终审:陈一沿
 

往  期  回  顾

“庆丰收促和美”—邵武市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盛大启幕

【主题教育】市委主要领导开展主题教育专题调研

【主题教育】邵武市委常委会主题教育第一次读书班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举行

【健康邵武】“移动医院”巡诊活动走进邵武 家门口看上“专家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